沒有歷史紀錄的民族,猶如一個沒有記憶的人,它們的共通點是遺忘過去。忘卻過去,就不能累積經歷,汲取智慧。沒有過往的經驗,人便無法推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甚至遺失自己當下的身份認同(personal identity)。同樣地,香港佛教如果沒有佛教史,其情況也相同。
鄧家宙博士的《香港佛教史》一書,以詳盡的史料勾勒出香港佛教原貌。再依據其年代的發展及特色,將香港佛教歸納為五個時期:早期、二次大戰前、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六○年代,以及八○年代以來的概況。
所以,讀者透過閱讀本書,能夠掌握香港佛教的整體發展。誠如侯坤宏教授於序言中表示:「對於想在短時間內掌握香港佛教史的讀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除了從宏觀的角度敘述佛教史的時代特色,《香港佛教史》還細數佛教刊物名稱、佛寺簡介、僧侶履歷資料等等,並詳述眾多佛教團體興起的細節。
在最後一章〈回顧與前瞻〉,作者不單釐清香港佛教的歷史源流,更指出了香港佛教當下的現況,並推究現象背後的歷史因緣,譬如,導致今日骨灰龕的歷史原因;為甚麼香港曾出現二十多間規模不一的佛學院,卻沒有一間能夠持續等。讀者還可以修正一些錯誤的概念,比如說甚麼叫「寺院」?一般人會訴諸直覺──只要供奉大尊的佛像,並開放大眾參拜的地方便是寺院。其實,要稱得上「寺院」必須要有法律依據。
佛教講:「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歷史研究除了回顧過去,還能前瞻未來。當閱畢《香港佛教史》,對書中的史料分析和歸納,及推究歷史問題的癥結都完全掌握(此有/此生),我們或許也能夠預測香港佛教的將來(彼有/彼生)。心中有譜後,面對近期香港佛教界出現的紛爭與敗象也能莞爾而笑,因為一切都不是偶然,這些情況在歷史中早已被「預見」了!
書名:《香港佛教史》
作者:鄧家宙
出版: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5年6月初版
*原文刊載於《佛門網》2015-12-10,https://goo.gl/DPso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