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文:麥農|圖:麥農
Jul 31, 20182 min read
普門示現 尋聲救苦: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的紀念日,故整理這篇短文以資紀念。佛教聖典中,多處記載著觀世音菩薩聖蹟,所以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談及這位菩薩。而本文則側重於 簡述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含義,以及稱念菩薩感應的原理。 觀世音菩薩的含義...
78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Jun 4, 20185 min read
為何我們不應築起宗派的樊籬:簡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的宗派態度
佛在世時的佛法,是一味融通,沒有宗派之分的。佛弟子於修行中遇到問題,或者意見上出現紛爭,都只需向佛陀請示,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一切法都是以佛陀的教化為根本。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對法的詮釋產生了分歧,佛教於是分化成部派佛教,繼而孕育出大乘思想。佛法傳入中國,初期的佛教並沒分宗...
39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r 28, 20184 min read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
34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r 13, 20183 min read
何以說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潛能:眾生成佛的兩種依據
如來藏學(佛性論)萌芽於印度,不過這種「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學說在印度並不興盛。有些佛教學者表示,從歷史的角度,如來藏說是一種順應世情的方便;而從經典意趣的考究,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甚至與根本佛教的無我思想相違背。 然而,這種被印度佛教遺棄的學說,卻深受中國佛教界的讚歎。當...
43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Feb 12, 20184 min read
我們都是隱形「富豪」:如來藏學淺說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有三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佛性)。在《阿含經》或部派佛教中,學者都能夠找到中觀思想與瑜伽學派的思想淵源。然而,關於如來藏的思想淵源,學者間卻有著不一致的看法。支持如來藏學的宣稱,它是源自《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反對如來藏學的則表示,如來藏學是「非經...
20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Apr 11, 20172 min read
中觀思想學派的簡介
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他的思想理論,為佛教學者所重視。研究中觀思想的學者眾多,但由於學者的見解不同,於是產生了不同學派,譬如〈暴力與空性:專訪林鎮國教授〉一文中提及的蓮華戒,他所倡導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便是一個例子。 學者間雖然出現思想分歧,但就勝義諦中一切法空的思想卻還是...
30 views0 comments
劉錦華、麥農
Aug 26, 20165 min read
還原《維摩詰所說經》般若中觀的思想與特色
本文以明珠佛學社社長劉錦華先生論《維摩詰所說經》解題的長文為本,蒙劉先生允諾,由本網記者麥農整理而成。 《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或《維摩經》。經中的主角維摩詰居士,是一位大乘在家菩薩。他智慧神通無礙,為了啟發佛弟子的求道心,悟入大乘殊勝、無礙的解脫境界,便以種種異...
59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Jul 17, 20162 min read
無我的論證
佛教提出「無我論」主要對治流行於古印度的兩種極端思想:斷滅論和常見論。斷滅論者主張人死如燈滅、沒有輪迴、業報等;常見論者則宣稱有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或本體,如靈魂或自我。 「無我」在佛法中是個重要的概念。不過,要正確地掌握這概念並不容易。本文嘗試以論證的表述方式,來分析「無我」...
8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Jul 6, 20162 min read
擁護佛法 三洲感應:慶祝韋馱菩薩聖誕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三,也是韋馱菩薩誕辰,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 韋馱菩薩信仰在北宋時已成為佛教界共許的事實,不過有關韋馱菩薩的經典記載未明,遂引起眾多異議。叢林中每將韋馱菩薩視為韋琨天將,而學者一般則認為他是韋馱天——婆羅門教的神祇。本文簡單引述印順導師的觀點道出菩薩的...
20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Jun 2, 20162 min read
眾生喜見的菩薩:恭迎藥王菩薩聖誕
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菩薩聖誕,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藥王菩薩是一位大菩薩,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他與文殊、觀世音、藥上等八大菩薩,會運用神通,乘空而來,指示臨終的淨土行者,往生淨土的道路。然而經中只提及藥王菩薩的名號,沒有作詳細解述。為讓讀者有更進一步...
11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13, 20162 min read
浴佛,應該從何部位開始灌淋?
浴佛時,應該由佛像的頭頂淋水,還是從肩膀呢?佛教徒對如何浴佛的看法頗不一致,有些覺得應該由佛像的頭頂灌注,有些認為必須由佛像的肩膀灌沐,有些則表示應該從頭、肩、腳各灌一次,合共三次,代表身語意清淨。 一切從經典談起 關於灌淋部位眾說紛紜,那麼到底哪種說法較為合理呢?所謂的「...
18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13, 20162 min read
從浴佛節、衛塞節談佛誕及其意義
明天(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各道場均舉行浴佛法會,以示慶祝佛誕。然而一些佛教徒不會在四月初八慶祝佛誕,而是在衛塞節慶祝。甚麼是衛塞節呢?它和浴佛節有何差別呢? 浴佛節和衛塞節相差七天 佛陀誕生的確實時間眾說紛紜,大致有兩個──衛塞節、浴佛節,這主要源於佛教流傳的兩條路線來...
40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10, 20162 min read
修智慧的法門:慶祝文殊菩薩聖誕
今天(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聖誕,我們整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於諸菩薩中,除了廣受尊崇的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之外,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也有著甚深的因緣。 菩薩應化於五台山 文殊菩薩與我們的因緣甚深,可以從菩薩示現於五台山得知。據《華嚴經》記載:「東方有處,名清涼...
69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May 8, 20162 min read
培養僧眾 傳承佛法:永惺老和尚的教育理念
永惺老和尚誕生東北,弘化香江。為正法久住,他一方面建寺安僧,先與定西老和尚創建東林念佛堂,其後數十年間,陸續開創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另一方面他也興辦佛學院培養僧伽人才。此外,為利濟有情,老和尚還創辦東林安老院、菩提護理安老院、華夏書院、中學以及多間幼稚園。究竟是甚麼原因讓...
14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6, 20162 min read
西方接引 成熟菩提:緬懷永惺老和尚
天台宗四十五代教觀總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香港佛教聯合會名譽會長永惺長老(1926-2016),於2016年5月6日上午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一歲。老和尚示現無常,住世緣盡而捨報,實為佛教界之悲痛。 永惺長老誕生東北,弘化香江。他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畢生盡瘁佛門...
13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Apr 21, 20162 min read
慶準提菩薩誕:改變命運的法門
明天(農曆三月十六)是準提菩薩聖誕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資紀念。 準提信仰,在中國佛教界甚為流行,如寺院中《朝暮課誦儀軌》的〈十小咒〉亦囊括〈準提咒〉在內。而部分佛教徒甚至將〈準提咒〉作為專修的功課,在他們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的菩薩。 持準提咒改變命運...
137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r 17, 20162 min read
修行人的典範:夏札法王
藏傳佛教寧瑪派大成就者夏札法王(His Holiness Chatral Sangay Dorje Rinpoche)於去年12月30日,在尼泊爾的帕平(Pharping)示寂。四眾弟子及其家人頓失依怙,深感悲慟。 法王的兩位心子司徒仁波切(Kathok Situ...
112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Feb 8, 20163 min read
新年新願,慈心利他:慶祝彌勒菩薩聖誕
今日(正月初一)欣逢彌勒菩薩聖誕,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向大家介紹這位慈心菩薩。 欲界中的淨土 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久修慈心法門。《心地觀經》第二品說道,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以這樣的因緣,故稱為「慈氏」。...
32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Dec 28, 20153 min read
機械人有「我」嗎?──從佛法的觀點看
英國心理學家Tony Prescott教授正研發機械人,他試圖透過科枝,去釐清「自我」、「我是誰」、「甚麼是我」等問題,並且寄望對這些問題的了解,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有趣的是,在研發機械人時,他希望能借鑑於佛教「我」和「無我」等概念。 「我」的便利...
2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Nov 10, 20152 min read
無邊行願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恭迎藥師佛聖誕
明天欣逢 (農曆九月三十日)藥師佛聖誕,我們整理這篇短文,向大家介紹藥師如來的悲願。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佛典裏,專介紹藥師如來及其淨土的經典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甚麼這部經會以這個經題命名呢?經中記載,當佛陀介紹藥師佛的種種不可...
45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