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夢參長老示寂前與海雲和上談了些甚麼?:專訪台灣大華嚴寺海雲和上
夢參長老乃享譽佛教界的一代高僧,每日請求與他見面的人有如過江之鯽。然而,長老對海雲和上特別鍾愛,還時常將他掛在嘴邊。夢參長老於去年示寂,在示寂前,長老與這位開門弟子作了甚麼開示呢?海雲和上之前受邀來港,為華嚴學會的新址落成,主持開光灑淨,我們藉此機會向和上請益。受訪時,海雲...

麥農
Mar 1, 20207 min read
126 views
0 comments


初機者為何應注重佛門行儀?僧徹法師開示唱誦、修持與人生正行之關鍵處
東蓮覺苑常年舉辦許多佛學班,譬如「解行佛學班」及「學佛行儀班」,以接引初機學者。解行佛學班主要教授佛學知識;學佛行儀班則介紹佛門行儀和叢林規矩。然而,對現代人來說,不一定能如實體會行儀背後所含藏的內涵,於是忽略了它的價值,甚至對它心存懷疑——究竟佛門行儀與修行有甚麼關係?在...
文:麥農|圖:麥農
Oct 18, 20184 min read
94 views
0 comments


只須十分鐘,可能有助避免延誤自閉症高危孩子的「黃金治療時間」:陳瑞燕教授籲家長使用免費篩檢網站
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建立了「免費自閉症風險篩檢網站」,家長只需在網頁上填寫問卷,便能了解自己的小朋友是否為自閉症高危。「網站設立後的短短半年,便有七千多名家長使用過這份問卷,發現其中大概有二千名小朋友存有自閉症的風險。」臨床心理學家陳瑞燕教授是網站的發起人,她於中文大學禪...
文:麥農|圖:麥農
Oct 8, 20183 min read
105 views
0 comments


普門示現 尋聲救苦: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日
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成道的紀念日,故整理這篇短文以資紀念。佛教聖典中,多處記載著觀世音菩薩聖蹟,所以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談及這位菩薩。而本文則側重於 簡述觀世音菩薩聖號的含義,以及稱念菩薩感應的原理。 觀世音菩薩的含義...
文:麥農|圖:麥農
Jul 31, 20182 min read
78 views
0 comments


為何我們不應築起宗派的樊籬:簡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的宗派態度
佛在世時的佛法,是一味融通,沒有宗派之分的。佛弟子於修行中遇到問題,或者意見上出現紛爭,都只需向佛陀請示,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一切法都是以佛陀的教化為根本。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對法的詮釋產生了分歧,佛教於是分化成部派佛教,繼而孕育出大乘思想。佛法傳入中國,初期的佛教並沒分宗...
文:麥農
Jun 4, 20185 min read
39 views
0 comments


何以說《阿含經》總攝八萬四千法藏?簡述《阿含經》的重要性
《阿含經》是學者公認為最早的佛教聖典,它記錄了佛陀住世時應機說法的實況,所以要探究佛陀的本懷,非研習此經不可。不過,《阿含經》傳到中土後,卻未受到重視。有些學者甚至認為,它是佛陀為不堪領受大乘法義的小乘行人而施設的方便。本文旨在論述《阿含經》的重要性,文章分成三部分:一、介...
文:麥農
Mar 28, 20184 min read
34 views
0 comments


何以說一切眾生皆有成佛的潛能:眾生成佛的兩種依據
如來藏學(佛性論)萌芽於印度,不過這種「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的學說在印度並不興盛。有些佛教學者表示,從歷史的角度,如來藏說是一種順應世情的方便;而從經典意趣的考究,如來藏是不了義的,甚至與根本佛教的無我思想相違背。 然而,這種被印度佛教遺棄的學說,卻深受中國佛教界的讚歎。當...
文:麥農
Mar 13, 20183 min read
43 views
0 comments


我們都是隱形「富豪」:如來藏學淺說
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有三大學派:中觀、瑜伽、如來藏(佛性)。在《阿含經》或部派佛教中,學者都能夠找到中觀思想與瑜伽學派的思想淵源。然而,關於如來藏的思想淵源,學者間卻有著不一致的看法。支持如來藏學的宣稱,它是源自《阿含經》的「心性本淨說」;反對如來藏學的則表示,如來藏學是「非經...
文:麥農
Feb 12, 20184 min read
20 views
0 comments


深談淺說三皈依
*這是節錄泉慧老法師於菩提學會的講座開示 佛法僧三寶 學佛第一個入門就是皈依三寶。「三」是數量,少了兩樣或多了一個都不行,剛剛好是「三」:佛、法和僧,這三樣加起來就是三寶,指這三樣東西在這世上都是寶。如果這個世間上沒有這三樣東西,眾生的福就很薄了。...
文:麥農
Jan 26, 20188 min read
17 views
0 comments


尚未見過滄海桑田,卻已看破紅塵的佛系青年:定賢法師講述學佛者應有的處事態度
談及現時一些學佛者的處事態度,不禁令人聯想起最近網絡上的流行用語——「佛系」。「佛系」一詞源自日本,它與佛教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借用佛教講求超塵脫俗的價值取向,來描繪一類「任性卻怕麻煩」的人群。他們的特徵,包括將自己的興趣放在首位,喜歡按著自己的節奏生活,對戀愛淡泊,覺得...
文:麥農
Jan 13, 20185 min read
230 views
0 comments


假如達摩祖師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否舉行朱古力禪?——專訪定賢法師
梁武帝問禪宗祖師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不諱言道:「並無功德!」達摩如斯的回答,聽在貴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耳裏會作何感想呢?達摩似乎沒有顧慮這一層面,或許他更在乎的是佛法的真實義。 當達摩明白梁武帝並非相應上乘佛法後,他毅然走上嵩山,並在...
文:麥農|圖:麥農
Nov 29, 20175 min read
40 views
0 comments


是甚麼東西令我們不得自由?又有哪些方法可對治?——《雜阿含經會編》選讀(二)
上文提及闡陀比丘雖然已經明白了「三法印」,但是卻不喜歡一切諸行是空的道理。他並非在質疑三法印,而是對這道理感到困惑:假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話,那麼現在做善事的這個我,將來是否能得到福報。闡陀比丘向僧團的上座比丘訴說心中的困惑,不過大家都沒能為他解惑。後來,闡陀比丘向阿難尊者請...
文:麥農
Oct 12, 20176 min read
14 views
0 comments


既然一切法無我,那麼學佛的這個我又是誰?——《雜阿含經論會編》選讀(一)
《雜阿含經》第二六二經與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四十五經,所講的都是同一部經——《闡陀經》。這部經是佛陀入滅後不久,阿難尊者為闡陀比丘所講述的,其內容是有關佛陀對迦旃延尊者的開示。本文節錄台灣福嚴佛學院講師開仁法師,早前於妙華佛學會舉行的講座內容。講座的節錄內容,將分成...
文:麥農
Sep 23, 20175 min read
18 views
0 comments


印順導師的佛陀觀(二):部派、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及印順導師的抉擇
上文圓波法師介紹了古印度的文明發展及流行的思想,而這些思潮可歸納為斷見與常見的二種極端思想。在這樣的氛圍下,釋尊建立實現解脫的中道。本文整理了圓波法師簡述釋尊一生的行誼,介紹部派時期、大乘佛教的佛陀觀,以及印順導師如何在眾多的觀點中作抉擇。 釋尊一生的行誼...
文:麥農
Sep 9, 20177 min read
21 views
0 comments


印順導師的佛陀觀(一):古印度文明與佛法的興起
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區、習俗等等條件的影響,讓佛教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不同風貌的佛教,不單是形式上的差異,甚至連思想內涵,也有著難以圓融的差別。以佛陀觀為例,不同思想體系的佛教有著截然不同的佛陀觀。本文節錄圓波法師早前在妙華佛學會舉行的「印順導師的佛陀觀」講座...
文:麥農
Aug 30, 20175 min read
5 views
0 comments


如何從恨意中解脫:專訪家庭治療師李維榕博士
分手,泛指戀愛關係的結束。然而,對許多人來說,分手並不意味著揮別過去的事。有的時候愛情關係雖已終結,但恨意猶存。恨,有時甚至比愛更能把人束縛在一起。 填詞人黃偉文多年前寫了首歌《你沒有好結果》,其歌詞凝練,勾勒的正是這種「愛情終結,恨意猶存」的情狀——「全都怪你離開我,臨走...
文:麥農|圖:麥農
Aug 9, 20175 min read
27 views
0 comments


紅樓的夢,娑婆的情:記白先勇漫談《紅樓夢》
《紅樓夢》是人們熟悉的名字,卻又是最陌生的經典名著。說它熟悉,是因為大家都聽過它的名字,說它陌生,是因為我們賦予它不同的詮譯。魯迅說過:「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這觀念頗有唯識學...
文:麥農|圖:Tim Liu
Jul 12, 20175 min read
12 views
0 comments


被聖嚴法師甚深囑咐的人:專訪《聖嚴法師年譜》編者林其賢教授
二十多年前,林其賢教授用了十年時間編撰《聖嚴法師七十年譜》。據說,聖嚴長老與常住法師談及此書時,他的評價是──林其賢比我還了解我自己。 2004年,聖嚴長老首次立下遺囑,咐囑林教授夫婦(郭惠芯女士)為他編修身後年譜。五年後長老修改部分的遺言,但編纂年譜的人選並沒改動。200...
文:麥農|圖:麥農
Jul 3, 20177 min read
93 views
0 comments


還歸禪的本來面目:海雲和上教參禪
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弘法者會因應社會背景及眾生根機,施設「色聲香味觸」的方便。雖然這豐富了佛教的內容,但同時也呈現出有別於佛陀住世時根本佛法的面貌。而在禪的世界裏,普世概念的禪法雖然豐富了禪的「境界」,亦模糊了它的本來面目。...
文:麥農|圖:麥農
Jun 20, 20175 min read
27 views
0 comments


禪者的處事智慧:德建禪師講述如何放下恐懼
德建禪師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八代傳人,亦是嵩山禪院住持。禪師與世無爭,隠居少室山二十多年,潛心鑽研少林禪武醫。他精通醫術,濟世救人,承繼了少林寺絕學「心意把」。 嵩山禪院,座落於河南省嵩山三皇寨。德建禪師習慣每天在四十五度傾斜的龍陽洞屋簷上...
文:麥農|圖:Tim Liu
May 28, 20175 min read
23 views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