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越簡樸 越快樂:專訪禪修導師烏普居士
烏普居士(Upul Gamage),斯里蘭卡人,十五歲開始修習禪修,於七十年代遇上葛榮(Godwin Samararatne),其後跟隨他學習禪修,並協助葛榮管理尼藍毗佛教禪修中心(Nilambe Buddhist Meditation...
文:麥農|圖:Tim Liu
Jun 25, 20165 min read
29 views
0 comments


大護法嚴寬祜老居士——專訪崔常敏居士
佛法能夠住世,除了仰賴弘法者的積極弘揚之外,還要依靠護法們的保護。嚴寬祜、崔常敏夫婦二人創辦佛經流通處,除了積極流通佛法,亦不忘護佛法藏。於這次訪問的過程中,崔常敏老居士透露有許多珍貴的佛典,其實是他們從廢紙堆中「搶救」下來的。 創辦佛經印送處...
文:麥農|圖:麥農
Jun 6, 20164 min read
68 views
0 comments


眾生喜見的菩薩:恭迎藥王菩薩聖誕
農曆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菩薩聖誕,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藥王菩薩是一位大菩薩,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記載,他與文殊、觀世音、藥上等八大菩薩,會運用神通,乘空而來,指示臨終的淨土行者,往生淨土的道路。然而經中只提及藥王菩薩的名號,沒有作詳細解述。為讓讀者有更進一步...
文:麥農
Jun 2, 20162 min read
11 views
0 comments


利他主義、菩薩精神與人間關懷:因緣聚首,回顧傳承,思惟前路
玄奘學宗教與文化學系、關懷生命協會及弘誓文教基金會舉辧的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精神」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兩岸研討會於29日下午6時圓滿結束。一連兩天的會議,合共342人參與。 會議主題的形成契機...
文:麥農|圖:麥農
May 30, 20162 min read
10 views
0 comments


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會議暨「印順導師思想」兩岸研討會在台灣新竹舉行
為紀念印順導師一百一十一周年誕辰暨圓寂十一周年,並促進「人間佛教」理念的實踐及「印順學」之研究,5月28、29,一連兩日,台灣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關懷生命協會及弘誓文教基金會,共同舉辦2016年「利他主義與菩薩思想」國際學術會議,暨第十四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兩...
文:麥農|圖:麥農
May 27, 20162 min read
9 views
0 comments


浴佛,應該從何部位開始灌淋?
浴佛時,應該由佛像的頭頂淋水,還是從肩膀呢?佛教徒對如何浴佛的看法頗不一致,有些覺得應該由佛像的頭頂灌注,有些認為必須由佛像的肩膀灌沐,有些則表示應該從頭、肩、腳各灌一次,合共三次,代表身語意清淨。 一切從經典談起 關於灌淋部位眾說紛紜,那麼到底哪種說法較為合理呢?所謂的「...
文:麥農
May 13, 20162 min read
18 views
0 comments


從浴佛節、衛塞節談佛誕及其意義
明天(農曆四月初八)是浴佛節,各道場均舉行浴佛法會,以示慶祝佛誕。然而一些佛教徒不會在四月初八慶祝佛誕,而是在衛塞節慶祝。甚麼是衛塞節呢?它和浴佛節有何差別呢? 浴佛節和衛塞節相差七天 佛陀誕生的確實時間眾說紛紜,大致有兩個──衛塞節、浴佛節,這主要源於佛教流傳的兩條路線來...
文:麥農
May 13, 20162 min read
40 views
0 comments


修智慧的法門:慶祝文殊菩薩聖誕
今天(農曆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薩聖誕,我們整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於諸菩薩中,除了廣受尊崇的觀音菩薩和地藏菩薩之外,大智文殊師利菩薩與娑婆世界的眾生,也有著甚深的因緣。 菩薩應化於五台山 文殊菩薩與我們的因緣甚深,可以從菩薩示現於五台山得知。據《華嚴經》記載:「東方有處,名清涼...
文:麥農
May 10, 20162 min read
69 views
0 comments


培養僧眾 傳承佛法:永惺老和尚的教育理念
永惺老和尚誕生東北,弘化香江。為正法久住,他一方面建寺安僧,先與定西老和尚創建東林念佛堂,其後數十年間,陸續開創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另一方面他也興辦佛學院培養僧伽人才。此外,為利濟有情,老和尚還創辦東林安老院、菩提護理安老院、華夏書院、中學以及多間幼稚園。究竟是甚麼原因讓...
文:麥農|圖:麥農
May 8, 20162 min read
16 views
0 comments


西方接引 成熟菩提:緬懷永惺老和尚
天台宗四十五代教觀總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香港佛教聯合會名譽會長永惺長老(1926-2016),於2016年5月6日上午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一歲。老和尚示現無常,住世緣盡而捨報,實為佛教界之悲痛。 永惺長老誕生東北,弘化香江。他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畢生盡瘁佛門...
文:麥農
May 6, 20162 min read
13 views
0 comments


監獄弘法 暢佛本懷:專訪暢懷老和尚
「在我眼裏只有眾生,沒有犯罪的輕重。」暢懷老和尚在接受我們訪問時表示,對他來說「眾生是平等的」。早年老和尚更在監獄中,為囚犯講經說法,實踐眾生平等的精神。那天我們前往天台精舍向老和尚請益,他還邀請退休的懲教事務監督戴永堅居士,一起訴說當年監獄布教的點滴。 監獄弘法的因緣...
文:麥農|圖:麥農
May 4, 20165 min read
121 views
0 comments


慶準提菩薩誕:改變命運的法門
明天(農曆三月十六)是準提菩薩聖誕日,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資紀念。 準提信仰,在中國佛教界甚為流行,如寺院中《朝暮課誦儀軌》的〈十小咒〉亦囊括〈準提咒〉在內。而部分佛教徒甚至將〈準提咒〉作為專修的功課,在他們的心目中,準提菩薩是一位感應甚強的菩薩。 持準提咒改變命運...
文:麥農
Apr 21, 20162 min read
139 views
0 comments


哲人說病:專訪中大哲學系陶國璋博士
陶國璋博士在中文大學任教通識教育二十多年,以「愛情哲學」俘虜了莘莘學子的心靈。他開設的「電影、哲學與人生」一課,試圖透過感性的電影情節,為學生解構高深的哲理以及探討複雜的人生與命運。 他猶如一位魔術師,不論是大師級的電影,或是港產笑片,經過他細膩的解讀,總會成為生趣盎然的哲...
文:麥農|圖:麥農
Apr 20, 20166 min read
262 views
0 comments


不忍眾生苦 不忍聖教衰 ──專訪慧禮法師
「世界上有哪一間孤兒院是晨鐘暮鼓,每天早上四點半起牀,早晚課誦,過三皈五戒,全部茹素呢?」阿彌陀佛關懷中心(以下簡稱ACC)創辦人慧禮法師在接受訪問時,深感欣慰地說。法師更透露計劃於2020年在德國啟建一場水陸法會。為甚麼法師會有這樣的想法呢? 於德國啟建水陸...
文:麥農
Apr 12, 20164 min read
10 views
0 comments


佛法的護心者:專訪性空法師
某日,我在弘法精舍的大殿中,看到性空法師拿著念珠走過,遂引起了我的好奇。法師給人感覺是位南傳佛法的實踐者,為何他會拿著念珠念佛呢?他念的又是哪尊佛? 性空法師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有時候念佛,有時候念觀音菩薩,也會持文殊菩薩心咒;我有時候甚至甚麼都不念,單純地藉由念珠的觸感...
文:麥農|圖:麥農
Apr 8, 20165 min read
436 views
0 comments


佛典翻譯家:專訪嚴曙東先生
1998年,覺光長老申請佛誕為法定假日。然而,那些英文申請文件是誰翻譯的呢?佛理深奧,禪偈艱澀,即使較現代的《護生畫集》,其字句也極為隱晦,又該如何將它譯成英文呢? 翻譯,是從一種文字到另一種文字的轉變,就像是從一種樂器轉換成另一種樂器的演繹,音調雖然有所差異,但是一位高明...
文:麥農|圖:麥農
Apr 5, 20164 min read
34 views
0 comments


修行人的典範:夏札法王
藏傳佛教寧瑪派大成就者夏札法王(His Holiness Chatral Sangay Dorje Rinpoche)於去年12月30日,在尼泊爾的帕平(Pharping)示寂。四眾弟子及其家人頓失依怙,深感悲慟。 法王的兩位心子司徒仁波切(Kathok Situ...
文:麥農
Mar 17, 20162 min read
113 views
0 comments


以境說法 妙華慈音:特殊需要學生參學日
由慈山寺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合辦的「妙華慈音:特殊需要學生參學日」,於2月28日圓滿結束。慈山寺住持洞鈜法師在致詞時表示,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向大眾傳達正確觀念,關懷並尊重弱勢群體。 同時,主辦團體希望透過寺院舉辦的音樂會及工作坊,達到「以境說法」的目的。中文大學校長沈祖...
文:麥農|圖:Tim Liu、慈山寺
Mar 9, 20163 min read
20 views
0 comments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山寺互動音樂會
慈山寺與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將於2月28日,在慈山寺舉行「妙華慈音──特殊需要學生參學日」,並於大雄寶殿前舉行一場互動的音樂會。主辦單位希望自閉症患者藉由音樂,得以表達自己,並寄望透過這個活動,讓大眾對自閉症患者有正確認識。...
文:麥農|圖:Tim Liu
Feb 22, 20165 min read
21 views
0 comments


謹守唯識家風 佛教法相學會──專訪陳雁姿博士
唯識思想乃唐代時期由三藏玄奘法師傳入中土。法師逝世後,唯識學於數十年間迅即衰落,其重要典籍及研究方法幾近失傳。雖然民國時期曾出現復興唯識學的契機,可惜未能延續下去。 可幸研究唯識的方法由佛教法相學會的創會人羅時憲先生植根香港。學會創立至今,為佛教界培育無數弘法人才,並開展居...
文:麥農|圖:麥農
Feb 18, 20167 min read
96 views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