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文:麥農
Jun 4, 20185 min read
為何我們不應築起宗派的樊籬:簡述太虛大師與印順導師的宗派態度
佛在世時的佛法,是一味融通,沒有宗派之分的。佛弟子於修行中遇到問題,或者意見上出現紛爭,都只需向佛陀請示,問題便能迎刃而解,因為一切法都是以佛陀的教化為根本。佛陀入滅後,佛弟子對法的詮釋產生了分歧,佛教於是分化成部派佛教,繼而孕育出大乘思想。佛法傳入中國,初期的佛教並沒分宗...
39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Jan 26, 20188 min read
深談淺說三皈依
*這是節錄泉慧老法師於菩提學會的講座開示 佛法僧三寶 學佛第一個入門就是皈依三寶。「三」是數量,少了兩樣或多了一個都不行,剛剛好是「三」:佛、法和僧,這三樣加起來就是三寶,指這三樣東西在這世上都是寶。如果這個世間上沒有這三樣東西,眾生的福就很薄了。...
17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Jan 13, 20185 min read
尚未見過滄海桑田,卻已看破紅塵的佛系青年:定賢法師講述學佛者應有的處事態度
談及現時一些學佛者的處事態度,不禁令人聯想起最近網絡上的流行用語——「佛系」。「佛系」一詞源自日本,它與佛教其實沒有直接關係,只是借用佛教講求超塵脫俗的價值取向,來描繪一類「任性卻怕麻煩」的人群。他們的特徵,包括將自己的興趣放在首位,喜歡按著自己的節奏生活,對戀愛淡泊,覺得...
227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Nov 29, 20175 min read
假如達摩祖師生活在這個世代,他會否舉行朱古力禪?——專訪定賢法師
梁武帝問禪宗祖師達摩:「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達摩不諱言道:「並無功德!」達摩如斯的回答,聽在貴為一國之君的梁武帝耳裏會作何感想呢?達摩似乎沒有顧慮這一層面,或許他更在乎的是佛法的真實義。 當達摩明白梁武帝並非相應上乘佛法後,他毅然走上嵩山,並在...
40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Oct 12, 20176 min read
是甚麼東西令我們不得自由?又有哪些方法可對治?——《雜阿含經會編》選讀(二)
上文提及闡陀比丘雖然已經明白了「三法印」,但是卻不喜歡一切諸行是空的道理。他並非在質疑三法印,而是對這道理感到困惑:假如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話,那麼現在做善事的這個我,將來是否能得到福報。闡陀比丘向僧團的上座比丘訴說心中的困惑,不過大家都沒能為他解惑。後來,闡陀比丘向阿難尊者請...
14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Sep 23, 20175 min read
既然一切法無我,那麼學佛的這個我又是誰?——《雜阿含經論會編》選讀(一)
《雜阿含經》第二六二經與印順導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四十五經,所講的都是同一部經——《闡陀經》。這部經是佛陀入滅後不久,阿難尊者為闡陀比丘所講述的,其內容是有關佛陀對迦旃延尊者的開示。本文節錄台灣福嚴佛學院講師開仁法師,早前於妙華佛學會舉行的講座內容。講座的節錄內容,將分成...
18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Sep 9, 20177 min read
印順導師的佛陀觀(二):部派、大乘佛教的佛陀觀及印順導師的抉擇
上文圓波法師介紹了古印度的文明發展及流行的思想,而這些思潮可歸納為斷見與常見的二種極端思想。在這樣的氛圍下,釋尊建立實現解脫的中道。本文整理了圓波法師簡述釋尊一生的行誼,介紹部派時期、大乘佛教的佛陀觀,以及印順導師如何在眾多的觀點中作抉擇。 釋尊一生的行誼...
21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Aug 30, 20175 min read
印順導師的佛陀觀(一):古印度文明與佛法的興起
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區、習俗等等條件的影響,讓佛教呈現出不同的風貌。不同風貌的佛教,不單是形式上的差異,甚至連思想內涵,也有著難以圓融的差別。以佛陀觀為例,不同思想體系的佛教有著截然不同的佛陀觀。本文節錄圓波法師早前在妙華佛學會舉行的「印順導師的佛陀觀」講座...
5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Jun 20, 20175 min read
還歸禪的本來面目:海雲和上教參禪
在傳播佛法的過程中,弘法者會因應社會背景及眾生根機,施設「色聲香味觸」的方便。雖然這豐富了佛教的內容,但同時也呈現出有別於佛陀住世時根本佛法的面貌。而在禪的世界裏,普世概念的禪法雖然豐富了禪的「境界」,亦模糊了它的本來面目。...
26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Tim Liu
May 28, 20175 min read
禪者的處事智慧:德建禪師講述如何放下恐懼
德建禪師是少林寺曹洞正宗第三十一代弟子、少林寺永化堂禪武醫第十八代傳人,亦是嵩山禪院住持。禪師與世無爭,隠居少室山二十多年,潛心鑽研少林禪武醫。他精通醫術,濟世救人,承繼了少林寺絕學「心意把」。 嵩山禪院,座落於河南省嵩山三皇寨。德建禪師習慣每天在四十五度傾斜的龍陽洞屋簷上...
23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Apr 25, 20175 min read
為藍毗尼園尋找二千一百位菩薩:慧光法師在尼泊爾籌建沙彌佛學院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再由他的出家弟子結集成編,並流傳於後世。所謂「非道弘人,人能弘道」,台灣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在訪問中指出,佛法之所以能夠在世間繼續傳承,實有賴出家人的弘揚,所以培養弘法人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慧光法師在尼泊爾辦了三年的僧伽教育,招收了二十名學生,也積累出一些...
117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Apr 3, 20174 min read
有一種東西不應該放下:洞鈜法師談「禪·生活應用研討會」
為提昇社會人士的身心健康質素及推動禪與生活的結合,早前慈山寺與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禪·生活應用研討會」,邀請三個界別:佛教、學術、醫護的專家,分別從理論及應用層面討論禪修。 慈山寺的現任住持洞鈜法師在訪問時表示這研討會是「切合現代人對身心健康的訴求」,而...
16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r 20, 20174 min read
禪修並非只是一種減壓的技巧:法光法師講座節錄
無論西方或華人社會,許多人把禪修從宗教信仰中抽離,將它視為一種能夠調理身心,有助減壓的應用技巧。無可否認,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價值。然而,法光法師在出席慈山寺及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的「禪.生活應用研討會」時,表示禪需要融入到生活的整體當中。...
29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Tim Liu
Jan 11, 20174 min read
藉墨之顏色,呈禪之默照:繼程法師論禪畫創作
書畫是一門藝術。甚麼是「藝術」呢?有人將「藝術」定義為「依各種美感原則,藉各種媒體完成某一件事物或行為的能力。」美學家進一步將藝術的「美感原則」歸納成九種,譬如說幽默、戀愛、寂靜等。以「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戲劇為例,它的「美感原則」便是愛情,再透過的「媒體」,包括音樂、文字、...
47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 圖:佛門網
Dec 16, 20165 min read
學佛而佛學,佛學而學佛:法光法師基於「五根」的教育理念
法光法師去年從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榮休後,旋即創辦了香港佛法中心,並與斯里蘭卡歷史悠久的Kelaniya大學合辦佛學研究課程。中心今年更增辦中文佛學研究課程。 在接受我們訪問時,法師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辦學體驗,他發覺「有許多習慣以中文溝通的學員,想系統化地探究佛學,我於是與K...
11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Tim Liu
Dec 8, 20166 min read
繼程法師教我們如何放下禪的包袱——傳承聖嚴法師,超越宗派樊籬
近年不論西方或華人社會,都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任何一種活動,只要配上禪的元素便等同禪,於是這種對於「禪」的詮釋法,令「禪風」迅速充斥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然而,究竟甚麼是「禪」? 繼程法師追隨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成為他的首位法子。在接受訪問時,他表示我們不能離開佛法談...
345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Aug 15, 20167 min read
與夢參老和尚的出家因緣:專訪海雲繼夢和上
1991年,夢參老和尚打破自己出家六十年不收徒弟的慣例,為陳鶴山剃度,賜予法名昌一,號繼夢。「繼夢」意指「繼」承夢參老和尚未完成的「夢」,也就是法脈傳承之意,從這點足以瞥見夢老對這位徒弟的寄望。 夢老與陳鶴山只見過兩次面,便定下了情同父子的師徒之緣。在接受我們訪問時,海雲繼...
145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13, 20162 min read
浴佛,應該從何部位開始灌淋?
浴佛時,應該由佛像的頭頂淋水,還是從肩膀呢?佛教徒對如何浴佛的看法頗不一致,有些覺得應該由佛像的頭頂灌注,有些認為必須由佛像的肩膀灌沐,有些則表示應該從頭、肩、腳各灌一次,合共三次,代表身語意清淨。 一切從經典談起 關於灌淋部位眾說紛紜,那麼到底哪種說法較為合理呢?所謂的「...
18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圖:麥農
May 8, 20162 min read
培養僧眾 傳承佛法:永惺老和尚的教育理念
永惺老和尚誕生東北,弘化香江。為正法久住,他一方面建寺安僧,先與定西老和尚創建東林念佛堂,其後數十年間,陸續開創香港菩提學會、西方寺,另一方面他也興辦佛學院培養僧伽人才。此外,為利濟有情,老和尚還創辦東林安老院、菩提護理安老院、華夏書院、中學以及多間幼稚園。究竟是甚麼原因讓...
14 views0 comments
文:麥農
May 6, 20162 min read
西方接引 成熟菩提:緬懷永惺老和尚
天台宗四十五代教觀總持、香港菩提學會會長、香港西方寺開山、香港佛教聯合會名譽會長永惺長老(1926-2016),於2016年5月6日上午安詳示寂,世壽九十一歲。老和尚示現無常,住世緣盡而捨報,實為佛教界之悲痛。 永惺長老誕生東北,弘化香江。他教演天台,行歸淨土,畢生盡瘁佛門...
13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