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為藍毗尼園尋找二千一百位菩薩:慧光法師在尼泊爾籌建沙彌佛學院
佛經是由佛陀所說,再由他的出家弟子結集成編,並流傳於後世。所謂「非道弘人,人能弘道」,台灣菩薩寺住持慧光法師在訪問中指出,佛法之所以能夠在世間繼續傳承,實有賴出家人的弘揚,所以培養弘法人才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慧光法師在尼泊爾辦了三年的僧伽教育,招收了二十名學生,也積累出一些...
文:麥農
Apr 25, 20175 min read
118 views
0 comments


中觀思想學派的簡介
龍樹菩薩為八宗共祖,他的思想理論,為佛教學者所重視。研究中觀思想的學者眾多,但由於學者的見解不同,於是產生了不同學派,譬如〈暴力與空性:專訪林鎮國教授〉一文中提及的蓮華戒,他所倡導的「瑜伽行中觀自續派」便是一個例子。 學者間雖然出現思想分歧,但就勝義諦中一切法空的思想卻還是...
文:麥農
Apr 11, 20172 min read
30 views
0 comments


有一種東西不應該放下:洞鈜法師談「禪·生活應用研討會」
為提昇社會人士的身心健康質素及推動禪與生活的結合,早前慈山寺與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禪·生活應用研討會」,邀請三個界別:佛教、學術、醫護的專家,分別從理論及應用層面討論禪修。 慈山寺的現任住持洞鈜法師在訪問時表示這研討會是「切合現代人對身心健康的訴求」,而...
文:麥農
Apr 3, 20174 min read
16 views
0 comments


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劉宇光博士講述「五明處」與大乘佛教的關係
「五明處」又稱「五明」,「明」是指闡明事物之理,「五明」即是五種闡明事物之理的學問。這五種學問包括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及內明。聲明指文法學。工巧明泛指與技術、工藝、曆法等相關的學問。醫方明專指醫學。因明大致等同邏輯及知識論。內明就是講述佛教的義理。也就是說,五明處之中...
文:麥農|圖:麥農
Mar 24, 20176 min read
80 views
0 comments


禪修並非只是一種減壓的技巧:法光法師講座節錄
無論西方或華人社會,許多人把禪修從宗教信仰中抽離,將它視為一種能夠調理身心,有助減壓的應用技巧。無可否認,這種做法具有一定的價值。然而,法光法師在出席慈山寺及香港中文大學禪武醫心智健康研究中心合辦的「禪.生活應用研討會」時,表示禪需要融入到生活的整體當中。...
文:麥農
Mar 20, 20174 min read
29 views
0 comments


為找尋生命意義,而遇上了藏文:廖本聖老師研讀藏文的心路歷程
《實用西藏語文法》的作者廖本聖老師,在大學及研究所主修化學,從未接觸過藏文和梵文的他,卻在1992年服完兵役後放棄化學研究,轉換「跑道」投考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的前身)修讀佛法與佛典語文。 修讀的過程中,廖老師既沒想過自己是否能學有所成,也沒考慮過學成後的出路;他只...
文:麥農|圖:Tim Liu
Mar 8, 20176 min read
63 views
0 comments


銀行家、家庭主婦和普通人如何修持六度波羅蜜:宗薩欽哲仁波切講座節錄
我們會把禪修或持咒視為修行,但相信沒有人會認為切洋葱也是種修行。一般而言,我們一天二十四小時,大部分時間都得花在工作上,以及處理生活瑣事,如做家務等等。生活既然如此忙碌,能夠專注禪修、持咒的時間並不多,那麼如何將修行運用或者融合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變成是一件重要的事了。...
文:麥農
Jan 22, 20177 min read
57 views
0 comments


藉墨之顏色,呈禪之默照:繼程法師論禪畫創作
書畫是一門藝術。甚麼是「藝術」呢?有人將「藝術」定義為「依各種美感原則,藉各種媒體完成某一件事物或行為的能力。」美學家進一步將藝術的「美感原則」歸納成九種,譬如說幽默、戀愛、寂靜等。以「梁山伯與祝英台」這戲劇為例,它的「美感原則」便是愛情,再透過的「媒體」,包括音樂、文字、...
文:麥農|圖:Tim Liu
Jan 11, 20174 min read
48 views
0 comments


學佛而佛學,佛學而學佛:法光法師基於「五根」的教育理念
法光法師去年從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榮休後,旋即創辦了香港佛法中心,並與斯里蘭卡歷史悠久的Kelaniya大學合辦佛學研究課程。中心今年更增辦中文佛學研究課程。 在接受我們訪問時,法師表示經過一年多的辦學體驗,他發覺「有許多習慣以中文溝通的學員,想系統化地探究佛學,我於是與K...
文:麥農 | 圖:佛門網
Dec 16, 20165 min read
11 views
0 comments


繼程法師教我們如何放下禪的包袱——傳承聖嚴法師,超越宗派樊籬
近年不論西方或華人社會,都出現這樣一個現象:任何一種活動,只要配上禪的元素便等同禪,於是這種對於「禪」的詮釋法,令「禪風」迅速充斥於生活中的每個角落。然而,究竟甚麼是「禪」? 繼程法師追隨台灣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習禪,成為他的首位法子。在接受訪問時,他表示我們不能離開佛法談...
文:麥農|圖:Tim Liu
Dec 8, 20166 min read
350 views
0 comments


身如白雲明月、志篤破邪顯正的明慧法師——明珠佛學社副社長容智寶憶述
每逢農曆的十月及正月,明珠佛學社講室的牆壁上,總掛滿書畫以紀念創辦人明慧法師。佛學社的副社長容智寶(社友稱之為「寶姊」)接受訪問時透露,法師作畫寫字都很隨意,大部分的墨寶都是應信眾請求才寫的。「每當信眾向他要字畫時,無論是詩詞或對聯,我都會要求師父多寫一份。」寶姊就是這樣,...
文:麥農
Nov 10, 20165 min read
102 views
0 comments


以鮮花建構壇城:專訪康卓婷蕾確頓
佛法的傳播過程中,弘法者會因應地域、風俗或眾生的根器,而施設「色聲香味觸」等方便,不過,所謂「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一切方便的施設,須扣緊成佛之道,才能不偏離佛法。 早前康卓婷蕾確頓(Khandro Thrinlay...
文:麥農|圖:麥農
Nov 5, 20165 min read
19 views
0 comments


辯經與快樂:專訪格西多傑詹杜
藏傳佛教僧侶辯經時的拍掌手勢,據聞是有寓意的——以清脆的擊掌聲敲醒人們心中的慈悲與智慧。格西多傑詹杜(Geshe Dorji Damdul)接受我們訪問時,表示辯經有助增長智慧;而人越有智慧,便會越快樂。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不過我們往往將快樂簡化成欲望的滿足。然而,格西指出...
文:麥農|圖:麥農
Oct 11, 20166 min read
4 views
0 comments


暴力與空性:專訪林鎮國教授
中觀學派的三位思想家:龍樹、提婆、蓮華戒都死於宗教暴力之下。中觀學派認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若以「空」的思想去看暴力事件,那麼是否可以說:暴力事件是空的,事件中的兇手是空的,罹難者也是空的? 台灣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林鎮國,專研佛教哲學。他以暴力事件為例,將抽象的「空」...
文:麥農|圖:麥農
Sep 29, 20166 min read
61 views
0 comments


東蓮覺苑廣結善緣的歷史見證:專訪丁新豹教授
屹立在跑馬地山光道的東蓮覺苑,盛載著豐富的歷史。苑內供奉的佛像,所藏的佛經均十分珍貴。對歷史學家丁新豹教授來說,最令他感到特別的,是苑內所懸掛的牌匾對聯。 丁教授專門探討三十年代香港華人社會的形成及發展,他認為:「這些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界別人士所贈送的牌匾,譬如康有為、張學...
文:麥農|圖:麥農
Sep 9, 20163 min read
17 views
0 comments


還原《維摩詰所說經》般若中觀的思想與特色
本文以明珠佛學社社長劉錦華先生論《維摩詰所說經》解題的長文為本,蒙劉先生允諾,由本網記者麥農整理而成。 《維摩詰所說經》,簡稱《維摩詰經》或《維摩經》。經中的主角維摩詰居士,是一位大乘在家菩薩。他智慧神通無礙,為了啟發佛弟子的求道心,悟入大乘殊勝、無礙的解脫境界,便以種種異...
劉錦華、麥農
Aug 26, 20165 min read
61 views
0 comments


與夢參老和尚的出家因緣:專訪海雲繼夢和上
1991年,夢參老和尚打破自己出家六十年不收徒弟的慣例,為陳鶴山剃度,賜予法名昌一,號繼夢。「繼夢」意指「繼」承夢參老和尚未完成的「夢」,也就是法脈傳承之意,從這點足以瞥見夢老對這位徒弟的寄望。 夢老與陳鶴山只見過兩次面,便定下了情同父子的師徒之緣。在接受我們訪問時,海雲繼...
文:麥農|圖:麥農
Aug 15, 20167 min read
145 views
0 comments


法華王遠參老法師:專訪關二姑
香港佛教界有四大王:茂峰老法師是慈悲王,筏可老法師是福報王,海仁老法師是楞嚴王,遠參老法師是法華王。遠參老法師因專弘《妙法蓮華經》(以下簡稱《法華經》),並有獨特的見解,故香港佛教界稱他作法華王。 法華王遠老法師(1873-1966)依據《法華經》,提出佛教有權實之別,並主...
文:麥農|圖:麥農
Jul 26, 20164 min read
39 views
0 comments


無我的論證
佛教提出「無我論」主要對治流行於古印度的兩種極端思想:斷滅論和常見論。斷滅論者主張人死如燈滅、沒有輪迴、業報等;常見論者則宣稱有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或本體,如靈魂或自我。 「無我」在佛法中是個重要的概念。不過,要正確地掌握這概念並不容易。本文嘗試以論證的表述方式,來分析「無我」...
文:麥農|圖:麥農
Jul 17, 20162 min read
8 views
0 comments


擁護佛法 三洲感應:慶祝韋馱菩薩聖誕
今天是農曆六月初三,也是韋馱菩薩誕辰,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以表慶祝。 韋馱菩薩信仰在北宋時已成為佛教界共許的事實,不過有關韋馱菩薩的經典記載未明,遂引起眾多異議。叢林中每將韋馱菩薩視為韋琨天將,而學者一般則認為他是韋馱天——婆羅門教的神祇。本文簡單引述印順導師的觀點道出菩薩的...
文:麥農|圖:麥農
Jul 6, 20162 min read
21 views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