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Search


新年新願,慈心利他:慶祝彌勒菩薩聖誕
今日(正月初一)欣逢彌勒菩薩聖誕,我們整理了這篇短文,向大家介紹這位慈心菩薩。 欲界中的淨土 彌勒菩薩於過去世久修慈心法門。《心地觀經》第二品說道,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時,即不殺生,不食眾生肉,以這樣的因緣,故稱為「慈氏」。...
文:麥農
Feb 8, 20163 min read
33 views
0 comments


依法進修 願望成真 ──僧徹法師的祝福
「大家吉祥,春節伊始!每個人對來年的計劃,總懷著許多希望。」東蓮覺苑苑長僧徹法師說。 希求安樂 計劃和希望,源自我們期盼現實生活過得理想、安樂。佛法將我們期盼的樂歸納為三種:現世樂、後世樂、究竟解脫樂。 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根性各異,所企求的安樂境界,也隨之不同。佛陀以一...
文:麥農|圖:麥農
Feb 8, 20162 min read
14 views
0 comments


法的療癒──佛典中的療病觀,杜正民老師
杜正民教授任教於台灣法鼓文理學院,也是前法鼓佛教學院副院長,在一次不經意的身體檢查中,被確診罹患肝癌。這位自嘲「被聖嚴師父關在象牙塔」的佛學教授,如何面對來勢洶洶的癌細胞呢? 病苦令杜教授重新體驗、思惟佛法。早前,杜教授於法鼓山香港道場九龍會址舉行講座──「法的療癒──佛典...
文:麥農
Feb 3, 20165 min read
21 views
0 comments


與南懷瑾之間的君子一諾 ──青年書局老闆陳明濱
「我和南懷瑾老師之間並沒有簽署任何合約,大家的合作只靠口頭上的承諾、協議。」代理南懷瑾著作將近三十年的青年書局老闆陳明濱,娓娓道出自己與南老先生的緣份。 青年書局位於北角那條新舊交融、頗富歷史的渣華道。走在這條街道上,舉目都是林林總總的招牌,各式商舖雜陳,如食店、雜貨舖、海...
文:麥農|圖:Tim Liu
Jan 22, 20164 min read
36 views
0 comments


了生脫死的門徑 ──東蓮覺苑短期出家律儀營
一連五天的短期出家律儀營,剛在弘法精舍圓滿結束。主辦團體東蓮覺苑的苑長僧徹法師表示:「希望透過律儀營讓大眾種下一些善的種子,培養他們對三寶的信心和恭敬心。」 律儀營的緣起 弘法精舍舉辦的短期出家已不是首次了。翻查史料,1971年佛教僧伽聯合會以夏令營形式,在精舍創辦首次短期...
文:麥農 | 佛門網
Jan 17, 20167 min read
138 views
0 comments


香港佛光道場,臘八粥傳光明
於佛陀成道日(農曆十二月初八)送贈臘八粥是佛光山的傳統。去年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香港佛光道場及佛香講堂送出了四萬一千多碗。由於市民反應熱烈,今年他們將碗數增加,預計總數超過五萬碗。 「臘八粥傳光明」啟動禮於昨天上午舉行,由住持永富法師主法祈願及開示,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會長鄺...
文:麥農|圖:麥農
Jan 15, 20164 min read
19 views
0 comments


調心者──臨床心理學家陳瑞燕教授
「隆重的場合,我才會穿唐裝。我是中國人嘛,這是一種民族尊嚴。」陳瑞燕教授不疾不徐地說著她穿著唐裝的來由。她臉上自然綻放著親切的笑容,伴隨爽朗的笑聲,剔除了我對她「嚴肅」的印象。 陳教授是位國際知名的腦神經科學家及臨床心理學家,研究的是大腦認知功能。在修行上,她修學禪宗,是一...
文:麥農|圖:麥農
Jan 7, 20165 min read
52 views
0 comments


機械人有「我」嗎?──從佛法的觀點看
英國心理學家Tony Prescott教授正研發機械人,他試圖透過科枝,去釐清「自我」、「我是誰」、「甚麼是我」等問題,並且寄望對這些問題的了解,能讓我們變得更加幸福。有趣的是,在研發機械人時,他希望能借鑑於佛教「我」和「無我」等概念。 「我」的便利...
文:麥農
Dec 28, 20153 min read
2 views
0 comments


從歷史的角度談學習佛法──專訪鄧家宙博士
從事歷史研究的鄧家宙博士,本身是位佛教徒。歷史學者與佛教徒,前者追求歷史的真相,後者尋求生命的美善。當兩者發生碰撞時,鄧博士如何處理呢?歷史學家如何有意義地談論歷史事件,而不落入常人的八卦呢?他又是如何利用歷史研究修持佛法呢? 歷史與佛學的共通點...
文:麥農|圖:Tim Liu
Dec 16, 20155 min read
14 views
0 comments


你也可以預測香港佛教 ──讀鄧家宙《香港佛教史》
沒有歷史紀錄的民族,猶如一個沒有記憶的人,它們的共通點是遺忘過去。忘卻過去,就不能累積經歷,汲取智慧。沒有過往的經驗,人便無法推測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甚至遺失自己當下的身份認同(personal identity)。同樣地,香港佛教如果沒有佛教史,其情況也相同。...
文:麥農
Dec 10, 20152 min read
8 views
0 comments


藥師殿花開見佛 東蓮覺苑祈建人間淨土
適值東蓮覺苑今年建苑八十周年,於蓮覺紀念樓修建的藥師殿落成竣工,並於月初舉行聖像崇陞開光典禮。殿內供有藥師佛、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八大菩薩。苑長僧徹法師接受訪問時表示,修建藥師殿蘊含三重意義:保育舊建築,發揚傳承,以及響應太虛大師創建人間淨土的宏願。 保育歷史建築...
文:麥農|圖:麥農
Nov 25, 20154 min read
41 views
0 comments


活在感恩中──七十歲義工陳玲珊
年屆七十的陳玲珊女士(傅太),參與過不少義務工作,例如東華三院的「歡樂滿東華」、南朗醫院的善終服務等等。其中她於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擔任義工更長達三十五年之久。從創校校長方心淑博士到現在,傅太先後經歷了五任校長的領導。不久前,在該中心的推薦下,傅太獲得第六屆香港傑出義工奬...
文:麥農|圖:麥農
Nov 20, 20153 min read
8 views
0 comments


無邊行願利有情 各遂所求皆不退──恭迎藥師佛聖誕
明天欣逢 (農曆九月三十日)藥師佛聖誕,我們整理這篇短文,向大家介紹藥師如來的悲願。 藥師佛又稱「藥師琉璃光如來」,是東方琉璃淨土的教主。佛典裏,專介紹藥師如來及其淨土的經典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為甚麼這部經會以這個經題命名呢?經中記載,當佛陀介紹藥師佛的種種不可...
文:麥農
Nov 10, 20152 min read
45 views
0 comments


五歲才懂說話的鋼琴家陳雋騫 Phoebus
甫步入大澳佛教筏可紀念中學的禮堂,就聽到陣陣悦耳的鋼琴聲。這首曲子是耳熟能詳的“You Raise Me Up”,而演奏者正是年輕的鋼琴家——Phoebus(陳雋騫)。只見他十指在鍵盤上輕快地舞動著,指尖所流瀉出的每個音符都是如斯的悠揚清脆。...
文:麥農|圖:Tim Liu
Nov 8, 20153 min read
15 views
0 comments


我的世界是有顏色的 自閉症畫家賀梓峰
十九歲的自閉症畫家賀梓峰,他不太會說話,僅用一枝畫筆,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躍然紙上。梓峰的畫作線條細緻,色彩豐富,構圖生動、有趣。如果圖畫是畫家的內心表徵,那麼從梓峰那令人愉悅的作品,可以窺探他的內心世界是多麼的美麗! 梓峰之所以能夠畫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原因可要回溯到十六年前...
文:麥農|圖:麥農
Nov 6, 20154 min read
9 views
0 comments


捨得那些捨不得的事
《金剛經》從空性的角度出發,旨在破除一切執著。從佛法的觀點來說,世間一切事物都是眾緣和合而成,沒一個恆久、獨立、不變的自性存在。那麼,我們應如何面對這個緣條件所依存的,虛妄不實的世間呢?《金剛經》提出了答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文:麥農
Nov 3, 20152 min read
20 views
0 comments


一步一腳印──不老跑手光叔如何累積健康
光叔一身輕裝,出席寶蓮禪寺越野賽「佛你跑」的記者會。司儀特別介紹他出場後,才從後排走到台前,與大家見面。 七十五歲的光叔平時喜歡跑步,但以跑山賽來說,還是個新手。平日光叔盡量保持鍛練。「只要不下雨,我每天早上都會去跑步,每星期大概跑十至二十公里。」...
文:麥農|圖:麥農
Oct 30, 20152 min read
1 view
0 comments


華嚴經預示今天網絡世界境象?
今天互聯網聯繫全球,人與人之間,乃至人和世界的關係變得史無前例的密切,時刻都在互動和互相影響。這種現象正可以佛教「相互依存」的思惟來理解。《華嚴經》更是早已生動地形容這種緣起思想,猶如「因陀羅網」一樣。 甚麼是因陀羅網 因陀羅網是帝釋天的寶網,是用來莊嚴忉利天宮的。這張寶網...
文:麥農
Oct 28, 20152 min read
110 views
0 comments


從佛法的觀點看微電影《理想?你想!》 ──法忍法師
佛教能夠流傳世間,需要依賴弘法者的善巧方便。譬如,「經變」是將佛「經」深奧的義理,轉「變」成具體的圖畫,這樣使人容易明白。法忍法師曾用漫畫、舞台劇弘揚佛法。早前,法師將「無常」這觀念製作成一齣微電影,並親自登場參演,搬上螢幕,名為《理想?你想!》。首映當天,我們藉機向她請益...

麥農
Oct 26, 20154 min read
87 views
0 comments


從被人扶持到扶持他人:專訪霍何綺華女士
十多年前,霍何綺華女士(Eliza)發現自己罹患乳癌,在治療過程中,她得到康復者的扶持,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對此,她心懷感恩。康復後,她以過來人的身份扶持他人,自2005年起還當上香港乳癌基金會的主席。從被他人扶持,到扶持他人,當中所呈現的正是由「念菩薩」,到「學菩薩」,最...
文:麥農
Oct 26, 20155 min read
8 views
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